農村文化禮堂人氣旺 多姿多彩活動多
“我在磐安有個家,家里只有老底子的慢時光,這里沒有手機、沒有微信,沒有擁堵的煩惱,只有透著清香的空氣,只有田埂里綠油油的莊稼……”一曲由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文化館表演的《我家鄉的民宿》,讓許多觀眾找到回家的感覺,鄉情、鄉愁縈繞心頭。
這首歌曲的曲作者蔡旭始是磐安縣文化館副研究館員。他介紹,磐安是浙江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縣,“共享農屋·磐安山居”是以磐安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依托,激活農村閑置住宅,為城市居民中長期來磐安創業、休閑、度假或養老提供共享平臺,實現城鄉功能互換、生態空間共享?!啊段壹亦l的民宿》唱出了鄉村休閑旅游新模式,‘兩山’理念新載體,鄉村振興新舉措?!辈绦袷颊f。
日前,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浙江省文化館、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政府承辦,路橋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執行承辦的2019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優秀群眾文藝作品展演在路橋區文體中心舉行。展演由《序》《鄉情鄉音》《村里村外》《多姿多彩》《尾聲》五部分組成。參加展演的21個節目是從近幾年全省農村文化禮堂群眾文藝作品中選拔出來的優秀節目,500多名農民文藝家自編、自導、自演,把鄉土文化搬上了文藝大舞臺。
浙江省文化館社會藝術指導中心主任周衛平介紹,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自2013年試點建設至今,全省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1.28萬余家,預計到2022年,全省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將實現文化禮堂全覆蓋。從單一文化活動場所逐步完善成為農民的精神家園,農村文化禮堂大大豐富了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為浙江鄉村文化的新地標。
路橋區蓬街鎮新陽居文化禮堂在此次展演中表演的《筑塘·逐夢》,展現了路橋人民眾志成城,用智慧和生命筑牢一道道海塘,用心血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滄海變桑田的凱歌。蓬街鎮文化站站長林黎軍表示,500多年前,東海之濱的路橋蓬街曾是汪洋一片,每年七八月間臺風頻發,沿海人民深受其害。為了保衛家園,自明弘治元年(1488年)起,當地居民趁小水潮(每月農歷初八、廿三為小水潮)筑土塘捍衛。筑塘不僅帶來了萬畝良田,拓展了路橋發展空間,筑塘文化也成為路橋特色文化,悠久的海涂圍墾歷史所孕育的“筑塘人”精神也影響了一代代路橋人。
本次展演中,嘉興海寧市丁橋鎮“潮之靈”藝術團的表演唱《錢塘鐵臂護家園》,由16名男歌手演唱,粗獷的歌聲頗有氣勢。海寧市文化館業務干部章云燕說:“《錢塘鐵臂護家園》是根據打樁號子創作而成的歌曲,是一種伴隨體力勞動產生的民間音樂。海寧市丁橋打樁號子已列入海寧市非遺名錄?!倍虻靥庡X塘江涌潮沖擊力最強的地段,沿岸人民為了抵御兇猛海潮的威脅,歷年都要修筑海塘。在大規模、高強度修筑海塘的過程中,為減輕勞動壓力,塘工們根據勞動節奏,創造出各種不同的海塘號子,“打樁號子”就是其中之一。作為表演者,從事水產養殖業的陸徐棟說:“這首歌很有動感,也特別打動我,而且我從小就喜歡唱歌,舞臺演出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p>
富有舟山海洋特色的《漁市恰恰恰》,優美的旋律、生動的舞姿、豐富的表情語言再現了舟山漁市的熱鬧景象。表演者是來自夕陽紅藝術團的草根文藝愛好者。該團副團長陳育妹說:“我們團成立于1996年,現有隊員60多名。成立以來,隊員積極參與文化走親、送戲下鄉、爭當文化志愿者等活動?!?/p>
記者發現,這些節目從多個側面展現了浙江農村文化建設的新時代特色,展示農村文化禮堂建設近7年來由點到面、從盆景到風景的發展態勢和全新風貌。此外,本次展演節目緊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主題,從本土人文特色和民俗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和藝術養分,蘊含“原鄉”元素,如杭州市蕭山區的傳統美食“十碗頭”、舟山市嵊泗縣的漁鄉韻味、臺州市路橋區的筑塘文化……“生動的藝術化呈現,帶來視覺和心靈的雙重享受?!睈酆梦乃嚨呐_州市民洪濤說。
永康鼓詞《文化禮堂跳一跳》的編創者譚文超2016年從浙江師范大學舞蹈專業畢業后,成了金華市文化館的舞蹈干部。他說:“工作3年來,我編創作品參賽、參與晚會節目編排、進行基層文化輔導等,在和群眾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中,更加意識到,群眾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作品才能更接地氣,更受群眾喜愛?!?/p>
此次展演總導演郭江鋒表示,舞臺上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成果的精彩亮相,離不開全省各級文化館對農村文化禮堂的持續關注與用心。2018年以來,將鄉村文藝“三團三社”(合唱團、民樂團、藝術團、文學社、攝影社、書畫社)的建設、團隊輔導與農村文化禮堂結合起來,重點提升基層文藝人才素質,在全省6000余支群眾文藝團隊的基礎上,培養了一批鄉村優秀文藝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