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堂聯盟文化走親,打造文化交流余杭樣板
余杭區文化走親開展于2009年。2013年與文化禮堂建設相結合,向禮堂延伸。2016年成為杭州市文化禮堂文化走親工作唯一試點區。2020年起,以“禮堂聯盟”為載體,打造以“聯盟結親、文化走親”為核心的文化禮堂走親“2.0”模式。2021年,該模式獲評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示范區。2022年,重點打造文化禮堂“共富聯盟”。
締結禮堂聯盟體系,讓文化結親“聯”起來
構建“村村聯盟、片區聯盟、特色聯盟”三級禮堂聯盟。村村聯盟以各村文化禮堂為基礎單位,以各鎮街的高星級文化禮堂為核心,星級村帶新建村,結成20個聯盟。片區聯盟以區域為基礎,以鎮街為單位,全區結成“東部興盛、城西騰飛、西部富美”3大片區聯盟。特色聯盟打破地域限制,由村落類型、產業基礎、品牌特色相近的禮堂結盟,打造書畫、龍舟、茶文化、家文化等16個特色禮堂聯盟。
全面拓展走親形式,讓基層文化“火”起來
聯盟走親的內容從以文藝演出為主拓展到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的七個門類,包括文藝演出走親、禮儀活動走親、非遺文化走親、體育比賽走親、鄉村故事走親、理論宣講走親、其他特色走親等。在聯盟走親中互學互鑒、互促共進,帶動農村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不斷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
通過“相約周末”、“美麗洲”大舞臺等公共文化服務品牌,為聯盟走親提供展示平臺。在傳統“送戲下鄉”基礎上,探索出了“農民送戲進城”服務模式。
建立四大保障機制,讓文化走親“動”起來
健全運行機制,推出“共筑組織基礎、共促隊伍建設、共選聯盟新星、共啟網絡平臺、共維場地整潔、共保禮堂安全、共解群眾急難、共謀家鄉發展、共辦聯盟實事、共享文化陣地”十條聯盟公約,形成“盟主當家,全員參與,協同互助”的聯盟運行機制。完善考核機制,要求各文化禮堂排練精品節目,組建文體隊伍,固定開展聯盟走親,組成一臺綜藝節目,全區形成12張鎮街節目單,并納入全區文化繁榮興盛考核。建立保障機制,村村聯盟走親活動資金在當年文化禮堂“星級評定”補助資金中列支;鎮街及片區聯盟走親活動資金在宣傳文化資金予以重點保障;全面保障“一輛車、一盒飯、一瓶水、一定補貼”政策落地,確保聯盟走親正常開展。拓寬參與機制,讓學校、企業、鄉賢等充分參與進來,通過村校合作、村企共建等途徑,實現文化禮堂融合發展,構建政府主導、聯盟主體、社會協同的全社會參與機制。
“聯盟走親”改變了以往“送文化下鄉”由上而下的“一元供給”模式,形成了多主體、多層次、多樣化的“多元互動”格局。將村民由臺下觀眾變為臺上主角,激發了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有效破解了鄉村文藝人才匱乏問題,促進隊伍建設和人才培育。禮堂之間從各自為營到統籌共享,文化在“走親串門”中煥發了新活力。同時進一步盤活了鄉村文化資源,破解農村本土文化人才不足、文化禮堂服務效能不高等突出問題。提供了文化禮堂發展不均衡的解決途徑,提升了文化禮堂整體水平。
2021年余杭區開展“聯盟走親”活動500多場,經驗信息登上《浙江宣傳信息》《杭州宣傳》,并獲省市宣傳部領導批示肯定。先后在省、市農村文化禮堂工作現場會上作經驗交流;今年,杭州市文禮辦專門發文總結推廣余杭區聯盟走親的經驗做法。
2022年全區各層級13場村晚點擊量超100萬,多臺村晚被新華社、浙江衛視和學習強國報導。
下一步,余杭將繼續深化文化禮堂共富聯盟文化走親機制建設,積極探索文化禮堂“共富創意+”活動;從禮堂活動延伸到產業振興上,迭代產業共富、精神共富聯盟,開展“共富路上·聯盟走親”活動,通過文化走親、產業交流,助力鄉村振興,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注入禮堂力量,深化聯盟走親活動走新、走深、走實,結合數字化手段,撬動第三方資源,持續打造農村文化交流的余杭樣板。